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科院士|同济大学朱合华:数字化地下研究,(2)

来源: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的大潮中,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地区修建地下

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的大潮中,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地区修建地下交通基础设施?朱合华提出开展岩体隧道动态设计的远程诊断分析,即将iS3平台作为数字底座,实现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岩体隧道支护的三维动态设计技术。三维动态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四川峨汉大峡谷隧道(最大埋深1940米,世界最深的公路隧道)施工中,仅用10分钟完成了现场三维远程实时动态支护设计,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是隧道动态设计的重大技术突破。目前该技术已逐渐在公路、铁路交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有力助推了地下空间与工程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地层”

? 图片:同济大学供图

近年来,他又针对大规模、集群化的地下空间的建造难题,组织国内相关单位联合攻关。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当前我国在城市高密集地区建造地下空间面临的周边环境控制、改扩建及安全穿越等难题,建立了以点状新建与改扩建、线状穿越、面上集成示范为主线的核心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并被遴选为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继续教育内容,培训了近万名注册工程师。得益于这些应用,他主持的项目“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成果。在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领域,朱合华十年中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围绕着这些工程,团队相继研究开发出“复合纤维和预应力管片结构技术”“盾构地层适应性理论和试验方法”“大断面、高水压、近间距下盾构施工微扰动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方法与技术,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分析、施工安全与控制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主持的项目“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及应用”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章来源:《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tmjzgcxxjs.cn/zonghexinwen/2022/1009/1089.html

上一篇: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探
下一篇: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土木建筑工程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投稿 |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编辑部|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版面费 |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论文发表 |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